
本網訊(通訊員覃軍蓉)女兒今年十歲,正是求知欲旺盛的階段,小腦袋裏裝著和星星一樣多的“爲什麽”。每個周六周日,她必定要去我工作的地方(新華書店)看書。這天,我們照例帶著面包和水,准備去新華書店“泡”一天。在去書店的路上,女兒又開啓了“爲什麽”模式,于是,我們母女倆有了下面的對話:
女兒:媽媽,你小的時候有新華書店嗎?
媽媽:當然有了,新華書店比媽媽的歲數還大呢!
女兒:這麽厲害啊!那她會比爺爺的歲數大嗎?
媽媽:比爺爺的歲數也大,她現在有82歲了。
女兒:那你小時候的新華書店是什麽樣子的?能坐在那裏看書嗎?有繪本嗎?有“慧悅讀”嗎?有“朗讀者”嗎?……
媽媽:我小的時候新華書店都很小,而且書都鎖在玻璃櫃子裏不能任意翻看,小朋友看的書大多是黑白的連環畫。
女兒:爲什麽要鎖在櫃子裏?書不就是給別人看的嗎?
媽媽:因爲那個時候書店不多,圖書品種很少,書都很珍貴,所以不能隨便拿出來給別人看。
女兒:哦,媽媽,那你覺得你小時候幸福嗎?
媽媽:幸福啊!在那個文化生活極度匮乏的年代,媽媽生活過的小城都有一家小小的新華書店堅守在那裏,她變成了媽媽看世界的眼睛,所以她帶給媽媽的幸福感絲毫不比你現在的少。
女兒:媽媽,那你現在在新華書店工作驕傲嗎?
媽媽:驕傲啊!時光流淌到今天,傳統的新華書店勇敢邁出了與時俱進的步伐,一座座時尚、大氣、文化地標式的“智慧書城”拔地而起,收獲了一衆驚豔、贊賞的目光。我這個“新華人”怎麽能不驕傲呢?
說話間,我們已經走到了新華書店。女兒興奮地撲向“少兒閱覽區”,她抽出一本書,剛要翻開,卻又扭過頭對我說:“不對,媽媽,雖然我們的幸福感一樣多,但是十歲的我和十歲的你相比眼界更寬。因爲我十歲讀過的書要比你十歲讀過的書多,我十歲參加的閱讀活動也要比你多,閱讀讓我擁有了一雙想象的翅膀,我將來一定會比你飛得遠。”
女兒說完就迅速沈浸到書本的世界裏去了。看著她專注的樣子,我不得不承認,她說的話不無道理。她們這代人有幸生在一個倡導“全民閱讀”的新時代,又趕上了新華書店轉型升級的黃金期,新華書店精心打造的文化階梯已然爲她們徐徐鋪開,默默陪伴她們踏上“放眼看世界”的精彩旅途。